Skip to content

玉珑泉

车陂涌变清,岸绿河清为广州传统文化盛事加分“海绵城市”是广州治水的新思路,天河区率先部署并取得一定成效
三年行动计划三级河(湖)长制实现公众满意度超90%
天河区有河涌40条,其中30条黑臭河涌纳入广州市治水三年行动计划,按照《广州市总河长令》(第1、2号),2018年底前猎德涌等4条黑臭河涌“长制久清”,车陂横涌等18条黑臭河涌整治“初见成效”,沙河涌(天河段)等其他8条黑臭河涌巩固成果基本达到“不黑不臭”标准;2019年6月底前完成“五清”工作任务,12月底前基本消除黑臭河涌;2020年底前全面剿灭黑臭水体。
目前天河治水成效如何?记者发现,天河区将源头把控、截污治理两手抓,并将网格化,区、街道、村居三级“河(湖)长制”与民间河长及志愿团队三结合,在提升水质上探索出一套经验,成为宜居宜业宜游优质生活圈重要一环。
1 车陂涌变清:天河治水成效的缩影
端午节前夕,2019 “尚天河文化季一水同舟国际龙舟文化艺术节”在广州市天河区车陂涌开锣。龙舟竞渡,水花飞溅,热闹不已,岸绿河清为广州传统文化盛事加分。
车陂涌位于天河区东部,北起天河龙洞水库,流经天河智慧城、国际金融城区域后,最终注入珠江。作为天河区最长的河涌,其主涌全长18.6公里,流域面积约80平方千米,居住人口包括9个城中村超过60万人,是广州首批重点整治的35条黑臭河涌之一,一度被戏称为“黑龙江”。
因为水质不佳,过往扒完龙舟,“扒仔”被水泡过的双脚都要痒两三天,两岸村民更是闻着臭味观看龙舟比赛。整治后,到2017年底,车陂涌再现一湾清水,实现不臭不黑。
让当地人意想不到的是,车陂涌从全市河涌黑臭水质污染物排放量最大,到顺利通过了生态环境部、住房城乡建设部的黑臭水体专项督查、巡查,并被列入生态环境部首批“黑臭水体整治光荣榜”,也就是短短一两年的时间,这其中的变化过程,是天河区治水缩影。
作为车陂涌的第二大支涌,欧阳支涌是广州市列入全国城市黑臭水体监管平台的112条黑臭水体之一,治理前同样污染严重、重度黑臭。经过一年整治,到2019年,欧阳支涌截污工程主体工程已基本完工,两岸无明显排口,河面整洁、堤岸平整,水质监测各项指标合格,公众满意度超90%,水质从去年11月起实现了不黑不臭。
2 控源减量截污治理 保质保量完成 治水三年计划
记者从天河区河长办了解到,经过整治,车陂涌等4条河涌2018年经生态环境部、住建部复核基本消除黑臭;经相关部门监测连续6个月水质达标,已符合“长制久清”要求。同时,深涌左支涌等18条已纳入国家监管的黑臭河涌达到“初见成效”要求,沙河涌(天河段)等其他未纳入国家监管平台的8条黑臭河涌,巩固成果基本达到“不黑不臭”标准。
为了控源减量,天河区组建“前台、后台”工作队伍实施“两上、两下”工作闭环机制,去年10月以来整治“散乱污”场所2503家,今年以来拆除涉水违法建设237宗、3万多平方米。
截污治理工程是一项重点工作,目前猎德涌、棠下涌、车陂涌流域(包括支涌)河涌截污工程已基本建成。车陂涌主、支截污干管敷设102公里,并对上游有清水(山水)来源河涌实施了清污分流,每天引入山水约3.9万立方米流入主涌;深涌流域(含前进石溪涌)截污支管累计完成7.5公里;员村片区截污支管已开工,建设管道0.3公里。同时已整治排污口1031个。
据了解,天河区将在今年底前完成深涌、员村片区等截污支管敷设以及8个城中村截污纳管工程,保质保量完成市治水三年行动计划、全面剿灭黑臭水体等各项河涌治理任务。
3 “民间”河长及志愿队 发挥各自所长巡河护涌
目前天河区已建立了完善区、街道、村居三级“河(湖)长制”体系,2017年以来,各级河长发现问题5397宗,办结5168宗,办结率96%。
按照流域治理、网格管理的标准,天河区3月22日已完成上报治水网格设置,涉及全区2337个网格,明确了网格长、网格员源头控污等职责。
不仅如此, 2017年初开始,天河区就推进“民间”河长及志愿者招募工作。2018年天河区广泛号召,凝聚各街力量,动员全民治水,目前已不同程度在深涌、沙河涌、员村涌、棠下涌、猎德涌、车陂涌、乌涌(天河段)等流域13个街道共组建40支“巡河护涌”志愿服务队,共有队员893人,民间河长76人。
前进街的“前进街义务护河队”、珠吉街的“‘小雨滴’治水志愿服务队”、黄村街的江夏护河志愿者团队……每天,在各街各社区的动员和帮助下,民间河长和志愿者们不定期自行组织不同程度的巡河护涌活动,及时发现问题,守护美好生活。
为弘扬经典民俗文化,多元化倡导环境保护意识,以民间河长苏志均为代表的车陂村民间人士,用本土特色民俗文化“车陂扒龙舟”作为载体,发起“一水同舟,守望相助”公益项目,逐渐创建了车陂民俗文化与环境双保育模式,形成天河区“共建、共治、共管”全民共治水的榜样。
4 天河湿地公园: 广州首个“海绵城市” 收效显著
居民享受到的车陂涌“长制久清”的优质生态环境,其中有减少暴雨内涝这一环,由此不得不提到广州市首个“海绵城市”天河湿地公园,这是天河治水的另一个亮点。
天河湿地公园位于天河智慧城东部、大观路的西侧,占地面积约33公顷,是天河区按照“海绵城市”理论进行生态建设的项目,体现了天河智慧城“低碳、智慧、幸福”的建设理念。公园结合地势因地制宜开挖出连串湿地泡为分级蓄水系统,与可渗透广场、可循环材料栈道、透水绿道等共同构筑雨水收集净化系统,通过“渗、滞、蓄、净、用、排”等综合措施,建设成为集水质净化、雨洪调蓄生态循环城市设施,以及休憩科普旅游基地于一体的多功能生态湿地公园。
广州城市内涝主要有三原因,山洪、管网老化淤塞、河道过流断面过窄,天河北部区域受山洪影响比较大,中南部个别地段地势低洼容易水浸街。天河湿地公园恢复了绿地的洪涝调蓄与生态自净功能,从源头消除污染,既有助于改善西边坑(杨梅河)的水质,又可以削减雨洪。
“海绵城市”是广州治水的新思路,天河区率先部署并取得一定成效。记者获悉,当暴雨到来时,大观路与旧羊山的雨洪首先会汇集在公园北端的思观广场,地面雨水通过透水砖,储水在底部的蜂窝网格,接着顺流而下到达新塘水库。改造后的新塘水库防洪库容从52.11万立方米,增加至55.71万立方米。
车陂涌支涌杨梅河是“海绵城市”试点系统的一个受益者。为了对上游水质进一步过滤,整个湿地公园一共挖了11个水塘,涵盖沉淀过滤区、病原体净化区、重金属净化区、营养物净化区等等,当下游河涌需要补水时,保证“水源”水质。
天河湿地公园“海绵城市”示范项目的实施,也有力带动了天河区东北部生态环境的优化提升,进一步促进天河区生态文明建设和高科技创新集聚的结合,努力打造全国环境最好、生态最优、最适宜创业、国际一流的创新创业园区和生态文明区域。

Comments are closed.